高血压被称为“无声的杀手”民银证券,其损害往往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就已悄然发生。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患心脏病、脑卒中等风险。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心脏大会上,《2025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》(以下简称“指南”)发布。指南指出,应从18岁起筛查高血压,一旦确诊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减重、多运动、戒烟、限酒、低盐、心态平和、合理膳食、健康睡眠。

筛查
18岁及以上人群都应查血压
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“无声的杀手”,是因为有些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,他们通常在常规体检、因其他疾病就医,甚至当高血压已经导致其他器官损害或出现并发症时,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。尽管一些患者可能会经历头痛、头晕、心悸、耳鸣、肢体麻木、疲倦或失眠等症状,但这些症状并不是高血压的特异性表现。因此,依赖症状来诊断民银证券高血压不靠谱。
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,2021―2022年中国成人患病率已达31.6%,差不多每3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高血压患者。虽然高血压患病率在攀升,但知晓率仍较低,18~24岁人群知晓率仅7.0%。
古语云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指南将原来的筛查年龄由35岁前移至18岁。18岁及以上成人门诊首诊必测血压,通过日常诊疗、健康体检、社区筛查提升知晓率。
血压筛查主要依据诊室坐位血压,以收缩压或舒张压的最高水平为准。根据不同检查结果,血压水平分多种。正常血压:收缩压<12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<80毫米汞柱;正常高值血压:收缩压120~139毫米汞柱和(或)舒张压80~90毫米汞柱;高血压:收缩压≥140毫米汞柱和(或)舒张压≥90毫米汞柱;单纯收缩期高血压:收缩压≥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<90毫米汞柱;单纯舒张期高血压:收缩压<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≥90毫米汞柱。
诊断
一旦确诊需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健康生活“八部曲”
常常有人偶尔测一次血压,数值偏高,就认为自己患上了高血压,整个人陷入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中。于是不断地频繁自测血压,焦虑情绪严重,致使血压不稳定。
人体的血压并非恒定不变地保持在同一个数值,血压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波动。指南指出,诊室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常用方法,有条件时应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,以确诊高血压。诊室血压诊断标准:4周内非同日3次规范测量的诊室血压均≥140/90毫米汞柱。但一些特殊情况,如首诊收缩压160~179毫米汞柱/舒张压100~109毫米汞柱,安静复测后仍达标,且医生判断“不立即用药有风险”或“患者难复诊”,可直接确诊。
指南指出,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,均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。降压目标为:<80岁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降至130/80毫米汞柱以下,≥80岁高血压患者建议降至150/90毫米汞柱以下,可耐受者建议降至140/90毫米汞柱以下。
生活方式干预需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,包括减重、多运动、戒烟、限酒、低盐、心态平和、合理膳食、健康睡眠。具体而言,减轻体重,体重质量指数<24,腰围<90厘米(男)、<85厘米(女);坚持规律运动,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≥30分钟,每周5~7次,抗阻训练每周2~3天;建议戒烟,避免被动吸烟,不建议使用电子烟;推荐不饮酒,建议戒酒;减少钠盐摄入、增加钾摄入,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≤5克,肾功能正常者建议用低钠富钾替代盐;减轻精神压力,保持心情愉悦;合理膳食,食物多样,增加富钾和膳食纤维食物,减少饱和脂肪酸、反式脂肪酸摄入,推荐中国心脏健康饮食等;规律作息,成年人每晚睡眠7~9小时,改善睡眠障碍。
预防
血压有点高就应防微杜渐
一位33岁的男士,初诊时测量血压高达200/130毫米汞柱,这个数字让医生立即警惕起来。进一步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后,结果更加令人担忧:全天平均血压高达204/132毫米汞柱,夜间血压也没有明显下降。我们常认为,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属病,但事实证明,高血压年轻化的趋势已然非常明显,年轻不是百毒不侵的“护身符”。一旦测血压高于120/80毫米汞柱,但又小于140/90毫米汞柱,就进入了高血压前期,任其发展会进展为高血压,危害极大。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主编的《健康从“心”做起》建议:血压有点高,就应防微杜渐。
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可促使血压上升,特别是腹型肥胖与血压逐渐升高的关系更为密切。腹围和身高之比如果超过0.5,也就是腹围超过身高的一半,就是腹型肥胖。腹型肥胖又叫苹果型肥胖,这种人患高血压、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增加。
少吃盐 吃盐越多,血压越高,严格限盐可有效降低血压。健康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。买低钠盐,也可以起到少吃盐的作用。
饭吃八成饱 要控制每日总热量,减少烹调用油量,少吃深加工食品,少喝甜饮料。保证营养均衡,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。
加强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5次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,每次持续30~60分钟,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等。
戒烟限酒 饮酒可升高血压,吸烟可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保持心情愉悦 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或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。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避免负面情绪。
记者 民银证券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